第115章 再没有比王小仙更合适的人了(3 / 4)

举荐他么?”

司马光想了想,却是苦笑一声道:“王介白赤诚近大,和他相比,这世上又有几个人不是伪君子呢?正是因为臣了解他王介白的本事,所以才有此一举。”

赵顼:“老师,是真君子啊,此事,我看却是那王介白有些不识好歹了,老师去吧。”

“是,臣告退。”

司马光走后,赵顼一个人颇有些疲惫的依旧坐在资善堂用手指捏着自己的眼睛尖儿,身体似是有说不出的疲惫。

他刚刚破防是真的。

说来说去就两个字,没钱啊。

这也是他在这事儿上会想到王小仙,以及会对王小仙留了一个多月都没有处理的原因。

他太缺钱了,而王小仙,却好像是很能搞钱的样子,而且和其他人搞钱似乎完全不是一个路子的。“官家,宋玉臣宋都监求见。”贴身服侍的王中正突然过来禀报道。

“宋供奉回来了?传进来吧。”

“喏。”

不一会儿,一个看起来大概也就四十岁左右的英军太监一路小跑的走了进来,脸上还带着明显的喜意:“官家,好事啊,大好事啊,臣贺喜官家,磁州本月都稳定地烧出来一批新瓷,孟家井的窑口还烧出来一大批成色极好的药玉啊。”

赵顼却是兴致缺缺,道:“国事艰难,从河北进京的难民据报已经超过二十万了,朕,哪里还有什么兴趣关注瓷器和药玉啊。”

“这回不一样,官家,磁州窑口近两个月来,烧制商品陶瓷两万件,各个精品,皆是完美无瑕啊!”说着,宋玉臣高高地举起一个瓷瓶,语气十分激动。

“多少?你说磁州烧了多少?”

赵顼飞快的站起身来,三两步过来亲自接过了宋玉臣手中的白色瓷瓶。

“这不是白瓷瓶么?这不是耀州窑的?”

“官家您仔细看看,这是磁州窑。”

“确实,仔细看,确实不一样,这瓶子,细,透,也算上品了,你说这瓷瓶,烧了多少?这是磁州窑口烧出来的?”

“两万件,两月以来,磁州窑口昼夜不停,烧制精品瓷器两万件,件件都有这般品质。”

“怎么做到的,怎么能做到这般品质?”

赵顼愈发的奇了起来,所谓的磁州窑,乃是大宋最大的民谣窑口之一,共有三十口窑,月产差不多三万左右的瓷器。

然而这三十万左右的瓷器,指的都是一些粗碗,粗盆,粗缸之类的,都是老百姓用的东西,或者说是在老百姓用的日常用具中算好精品的玩意。

说白了绝大多数的磁州瓷,就算流传到现代,也卖不上几千块钱。

当然,磁州窑其实也做精品瓷器,比如开封城里的一些普通官人,正殿里用的摆件之类的,但是往常每月至多至多,也就能产两三千的精品。

而且所谓的精品也就那么回事儿,跟宫里用的定窑,耀州瓷,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然而赵顼现在手里拿着的这个,看上去已经和他平时自己用的都差不了多少了,甚至在透这一字上还要更胜许多。

“是轻油”

宋玉臣答道:“磁州窑所有的窑口,均在两月之前进行了改造,增加了一支专门喷轻油的管子,在烧制瓷器的时候专门喷射轻油,使窑口可以比较容易的保持温度均匀,且温度也更高,如此,则这瓷器烧出来不但良品率大大的增加,出产出来的品质,也更透些。”

(1200°C以上才能生产高温瓷,红釉和青花都需要稳定大于1200°C,刚好是煤炭的极限温度,而煤油可以轻松超过)

“又是轻油?这东西不但能烧化铁水,还能烧瓷?”

宋玉臣笑道:“不止是能烧瓷器,还能烧药玉呢,官家请看。”

说着,宋玉臣又拿出两个药玉,也就是琉璃的小玩意,一个是蓝色的小兔子,一个是绿色的小鸡仔。“也是用轻油烧的?”

“是,轻油烧火,温度更高,也更稳,烧瓷器可以烧得又透又稳,还能烧药玉,极大的降低成本,咱们大宋的贵人普遍不愿意用药玉做的东西,百姓愿意用,可也用不起,西域进口的白琉璃,那就太贵了,一个白琉璃的小摆件,在东京能卖到上千贯,可如今这蓝,绿两色的药玉,却是能烧得比瓷器还便宜,这东西易于塑形的很。”

药玉其实就是玻璃,这东西,早在战国时候就有了,只是还是老问题,温度不够,色彩太杂,偶尔烧出来成品成本也太高。

都不用王小仙这个穿越者去琢磨,事实上他压根就没往那上面想,这些北宋的工匠在确定轻油可以大幅度提高窑口温度之后,马上就有大聪明想到了烧琉璃,并且直接找到了北宋目前最大的琉璃窑口,孟家井窑口试了一下,一把就成了。

不过透光度还是不行,而且轻油中含有大量的硫,烧出来的玻璃只能是蓝色和绿色,烧不出白玻璃,质地也脆,不可能当窗户用,但做个摆件,玻璃瓶,那却是真没问题了。

赵顼把玩着一个瓷瓶,两个小琉璃玩意,一时间也是爱不释手,却是突然笑着道:“这都是你干爹李舜举的主意吧,他在外边么?让他给我滚进来。”

“足,定。

宋玉臣连忙出去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