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易听到康熙只在位六十年,他还以为能等到,可现在……似乎也有点悬,他父亲,应该是千古一帝吧,按照千古一帝太子继位的概率,他大概也怕是……
梁朝,建康宫。
太子萧统站在殿前,默默计算着自己已经当了二十五年的太子。
他看着御座上精神抖擞的父皇萧衍,心中百味杂陈。
“昭明…”
好死不死的,萧衍突然唤道:“在想什么?”
萧统连忙收敛心神,违心道:“儿臣在想,父皇定将寿比南山,儿臣当太子的生涯,肯定要超过戾太子,儿臣甚至可能有幸,成为历朝历代当太子最久的人……”
萧衍意味深长地看了儿子一眼:“太子之位,既是荣耀,也是考验。放心吧,朕不会让你重蹈戾太子的悲剧的·……”
萧统低头称是,却没吃自家老爹的大饼。
他知道父皇身体康健,再活二三十年不成问题。
那么自己呢?要等到白发苍苍才能继承大统吗?
还是像刘据一样,最终等来一场悲剧?
明朝,永乐年间。
朱高炽也长叹一声:“戾太子这个太子……真可怜。”
只是这下意识的一声叹息,直接被朱棣现场抓包。
“怎么?咱的太子殿下,才当了十来年的太子,这么迫不及待想要继位了?”
“父皇!儿臣不敢!”
“不敢,咱怕你是敢得很!”朱棣冷哼,发泄不满。
朱高炽摇头:“父皇明鉴啊,做太子的,最怕的就是父皇太优秀。汉武帝那样的雄主,儿子怎么做都是错……但是父皇跟汉武帝不一#样………”
“父皇乃永乐大帝,历史少有的优秀帝王,儿臣只担心父皇言传身教时间短,怎么可能期盼父皇早早离去……
“父皇还健壮!”朱高炽苦笑道:“恐怕我还能多学几年,十年,二十年呢……”
“哼!”
朱棣冷哼:“油嘴滑舌。”
朱高炽松了一口气,不敢再多言,好好看着天幕。
“这刘据,看着太惨了吧……”
“前期汉武帝这么爱他…”
“可硬生生被自家父亲逼死了……”
“汉武帝有些不当人……”
三班教室里,赵星野回到座位上,片刻后,同学们才消化这一切,发出了一道道感慨。
“老师,这篇作文不是赵星野写的吧,还是出自你的手吧……”
“对!赵星野怎么可能写得那么好……”
然后,有同学很快开始质疑赵星野这篇后劲十足的小作文,由林啸代笔。
“这篇作文,我,我的确只写了八百字,后续是老师指导的。”
对于作文的功劳,赵星野自然也不敢独占,连忙就抖落林啸了。
同学们的目光,再次齐刷刷的落在林啸身上。
“老师,你早说啊……早这样我也来找你写了!”
“对!”
“没想到老师你作文功底也这么好,要不你给我们也当语文老师吧。”
“对对对!林老师当语文老师,我赞成!这篇我的父亲汉武帝,写得太好了!”
画风不觉歪了,同学们话题都歪了。
“打住,打住!什么语文老师……这节是历史课!这节课,我们还是聚焦刘据悲剧引发的原因……太子制度!”
眼看同学们歪了题目,林啸连忙打住,拉回话题:“刘据的悲剧,不是个案,而是封建太子制度的必然。”
“刘据的经历,确实可称之为西汉历史上最具效果也最令人扼腕的太子事件之一。它以其无可比拟的悲剧力量,映照出封建皇权制度下储君地位的尴尬与凶险,父子亲伦在绝对权力面前脆弱如纸的残酷真相。”“太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身份尊贵无比。”
“然而,他同时也是最靠近权力漩涡中心、最容易引发猜忌的位置。他是未来的皇帝,但又随时可能成为现任皇帝权力意志贯彻的最大障碍。这种位置的吊诡与脆弱,正是戾太子刘据悲剧的深层土壤。”缓缓走到讲台中间,林啸这才打开了PPT,太子制度四个大字,吸引了同学们和帝王们的重新关注。“当然,在说太子制度之前,我们先来分析,刘据为什么悲剧?”
“他也必然成为悲情太子!”
“哦……刘据必然悲剧,必然成为悲情太子?”
这个观点,直接让同学们来了精神,也让汉武帝一朝的汉武帝、卫子夫、刘据、卫青等人快速关注。李世民他们也快速关注。
“老师这里,有三个简单的原因!”
林啸这次直接用了粉笔,在黑板上写下第一个原因:“汉武帝太爱他了!”
“……”
这个原因一出,直接让同学们惊出声。
“理由很简单,在刚刚赵星野的作文之中,其实已经提到……我这里只说一点。”
“刘据的出生,对已经29岁却迟迟无子的汉武帝而言,是真正的天降祥瑞!”
“【元朔元年生男,上大喜】,这份狂喜是纯粹的父亲之情!”
“7岁立为太子后,汉武帝倾注了巨大的心血。为其广延名师,修习《公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