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各朝太子共鸣!林啸分析:刘据成为悲情太子的必然原因!(3 / 3)

春秋》等最顶尖的儒家典籍请注意,武帝本人治理多用法家刑名,采取了最疯狂的敛财方式,却让太子学最醇厚的儒家仁政,这不仅是期望,更是规划未来的精心布局!”

“汉武帝肯定汲取了大秦的教训,知道穷兵赎武对大汉的伤害……”

“因此,在这里,他开始布局他身后大汉之事!在这样的儒家培养之下,太子刘据必然是一个类似扶苏一样仁和的继承人!对他穷兵赎武造成的大汉,肯定是一剂温和的治愈良方。”

“父母爱其子,必为其计深远!帝王爱江山,必为江山计深远!”

“汉武帝这种安排,是把对儿子的爱和对江山的爱,都融入到了一起……可以说刘彻冷漠,说刘家人无情,但绝对不能质疑,他们是天生的政治生物,他们对江山美人的爱恋!”

刘邦、刘恒、刘启等人不由得点点头,这点林啸说得太准了。

刘彻也深吸一口气,林啸这段分析,不得不说,切中了他心里面最隐秘的角落。

“但……就是这份爱,成为了太子刘据的悲剧!”

林啸抛出了这个观点。

“恩……这份爱,怎么又成为悲剧了?”王雪、窦薇薇等女同学们意外极了。

“悲剧吗?”始皇眉头一皱,看向扶苏,似乎想到了什么。

“原因很简单……就是第二点,汉武帝也没想到,他太能活了,他的寿命,有那么长……”林啸转眼又说出了第二个观点。

“让我们稍稍带入一下汉武帝……在他之前,大汉的皇帝,几岁继位,多久死亡?”

没等同学们反应,林啸直接在PPT上抛出一组数据。

“汉高祖刘邦不用说了,成为皇帝时候,都54岁了,不具备参考性,但他死亡的年龄是62岁!”“汉文帝刘恒23岁登基,46岁死亡。”

“汉景帝刘启31岁继位,47岁死亡。”

“看到这组数字,同学们,你们是汉武帝,在29岁的时候,才有儿子刘据,立太子时候,都36岁了,你们紧不紧张?怕不怕自己突然暴毙?”

“三十六岁才立太子,按照他父亲景帝的年龄,他还能活十一年。十一加七,太子到时候十八岁……若是他这个时候死,太子刚刚好继位,刚刚也好修补帝国穷兵赎武带来的创伤……”

“这应该是当时他最犹豫也感觉最完美的安排。”

“而若是他能活到太祖刘邦的62岁……太子也不过三十岁出头,景帝继位的时候,31岁也才刚好能掌舵这个庞大的帝国.………”

“因此,刘据的出生,对青年乃至中年汉武帝来说,都刚刚好……恐怕那个时候,他也没自信,自己能活过太祖刘邦……”

“但,谁想到……意外来了,刘彻他肯定自己也没想到,不仅活过了太祖刘邦,更活到了七十岁!”“巫蛊之祸发生的时间,刘据已经37岁了……”

“虽然这巫蛊之祸后面还有很多复杂原因,但我们不去探讨,我们只探讨年龄……当时汉武帝65岁!而汉武帝最小的儿子,刘弗陵,恰好3岁……”

“一个是37岁的老太子刘据,还经常因为仁孝顶撞自己……或许快要到了死期,满打满算五十岁,刘据还能活十三年………但汉武帝都到这个年龄了,都65岁了,他有没有自信,再多活十五年,到八十岁?”“而多活十五年,刘弗陵多少岁?恰好十八岁…”

“总之……活着的刘据,提醒他怎么还不让位,还不死去……而相反,年幼的刘弗陵,还需要他再撑十五年,是一个权力沾染的老人老皇帝,你们在情理上,选谁?”

三班课堂学生们都忍不住拿出笔来算了算,没想到单纯的历史课,还要用到数学来计算。

“这……这么浅显,刘据的死……仅仅是年龄不匹配?”

李世民他们也没想到,林啸还能以这种角度切入,分析刘据的悲剧原因,虽然乍一下看着,有些荒谬,但细细想来,这直观的岁数推演,似乎有些符合汉武帝随着年龄增大的心态变化。

“陛下,您,您真这么算过?”

卫子夫都忍不住看向汉武帝,想要探寻一下汉武帝的真实想法了。

这问题一出,卫青霍去病,桑弘羊等人都看向汉武帝。

汉武帝没有回答。

“老师,这是不是有些事后诸葛亮?你这第二点理由,太牵强了吧?”

三班同学,刘耀阳也果断质疑。

这个问题也引起了李世民、朱元璋他们的赞同,从这方面计算有点道理,但却不多,很牵强。“老师这个理由,不牵强!有证据,汉武帝就是这么想的。”

似乎对这个质疑早有意料,林啸微笑的转身写下了两个词:长生不老,去母留子。

这两个词一出,老年汉武帝内心猛然一跳,死死的盯着林啸。

“长生不老?”

“去母留子?!”

三班同学们意外连连,这是什么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