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发放土地一百亩!汉朝皇帝震惊!刘邦:朕支持王莽当皇帝!(1 / 3)

林啸这番话,无疑是把土地兼并这个问题,拔到了相当高的高度。

这番话,让班上同学,感受到了林啸对这个问题的重视。

也是让一干封建皇帝,感受到了林啸格外凝重的语气。

“土地兼并?西汉花两百年探索出来最沉重也最宝贵的教训?”

“何解?”

始皇第一次感受到了林啸对这个概念的重视,忍不住寻找李斯,扶苏,想要搞清楚这个概念。可惜,李斯、扶苏他们一脸茫然。

未央宫里,刘邦更是一脸懵圈:“两百年探索出来的最沉重,也最宝贵的教训?不是……这土地兼并,妖怪不成?要我们大汉,花两百年时间孕育?”

“等于朕的穷兵赎武,虽然严重,但还不如这土地兼并?”

建章宫中,刘彻更是感觉被挑战了认知,看着桑弘羊董仲舒等人,也感受到了疑惑之处:“区区土地之事,不过是治下之吏疏于职守,竞成最大教训?”

“兼并……朕确知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然此弊由来已久,真有王莽篡汉那般致命?竟能压过外戚、穷兵诸端,成两百年最大之警示?”刘病已也觉得林啸此话,有些过于危言耸听。还是两百年最大的警示,这实在是让他不能太理解。

教室之中,绝大部分学生们也是一头雾水。

“老师,您是不是把土地兼并,抬得太高了?”

“这个教训,有,有那么深刻吗?”

刘闯忍不住稍稍质疑了一下。

“就是,这土地兼并问题严重,但也没那么严重吧?”

赵匡胤、朱元璋等知道土地兼并危害的皇帝,也有些觉得,林啸似乎把这个概念抬得太高。“抬高……呵呵,我把它抬得再高,其实都不为过。”

林啸深吸一口气,知道要让初中生们理解这个概念,还是有些难度,但再难,他也要说,所以,他语气严肃强调:“因为,这是外在规律,只要有人这种复杂的动物,这个规律,就会一直发挥作用。甚至……不因为是古代独有………”

“回到我这题吧,其实这一题,除了土地兼并的选项以外,其他诸如外戚乱政、文景之治、穷兵赎武、孝治天下,其实都是封建皇权阶级的内外部正反经验,都会因为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这个结果,不管好是坏,一定程度上,当权者和统治集团,还可以决定!”

同学们不禁再次看着这个题目,都是点点头,五个答案中其他四个,的确都和皇帝亦或者统治阶级行为有关。

“但唯独……土地兼并这个问题,是王朝周期律,是一种社会学上或者人类学的规律,不是来一个人,一群人,亦或者是科技发展,或者技术变迁发展,就能解决得了的!”

等同学们大概理解后,林啸又在土地兼并这个词左边,标记了两个字,规律!

冰冷的规律二字,仿佛就彻底将这个定性。

然而,大部分学生,依旧茫然,不明白怎么回事规律了。

皇帝们也越发茫然,尤其是刘邦等人。

“好了,大概说完结论……应该还是有很多同学不太理解它是怎么来的,怎么成为规律。我们就先不说这个复杂概念……而是我先给大家看一看,这一题,是怎么得出这个答案的!”

想要讲清楚这个概念,林啸知道很难。

所以,他也不急,并未立即解释这个概念本身。

他手指再次点击,PPT上赫然出现了一个醒目的数据对比图。

“我刚刚说了……这题的验算很简单,西汉最大的教训,看的不是其他指标,是看的西汉之后,王莽建立的新朝做了哪些事,哪些比较突出又极端的事情!”

“而土地改革,就是王莽新朝针对土地兼并的最有利最极端的修改方案,弥补方案!”

“因为在古代,土地,就代表粮食,粮食就代表生命!”

“这是一张人均耕地数据图……上面记载了,三个重要时期的数据!”

就着屏幕上的数据对比图,学生们一目了然的看清楚了土地数量的而变化。

“大家可以看到……在老师查阅资料,收集的这张图上………”

“汉文帝时期(文景之治初期):自耕地农民一人拥有的土地数量,为人均60亩!”

“到了汉武帝初期(鼎盛扩张前):30亩!”

“到了汉平帝时期(西汉末年):13亩!”

数字直观,冲击力极强!

整个课堂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钉在这个简单的图表上。

“这三组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是大汉两百年血淋淋的现实,也是土地兼并这剂慢性毒药,最直观的发病趋势图……”

林啸随后展开详细解释,直接定位文景时期的土地情况。

“文景之治,休养生息,人口恢复但基数仍不太高,广袤的土地可供分配。朝廷励农垦荒,一个壮劳力有60亩地,虽需辛勤劳作,但足以养活一家老小,甚至略有盈余。”

“此为盛世之基,也是自耕农阶层最稳固的时期……也应该是一个普通穿越者,最适合穿越的年代,因为,可以比较放心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