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以……文景之治,是封建历史上,含金量最高的盛世!因为,它还没有形成郡县制的完全体,一个农民靠自己的劳动力,应该能够得到的最多粮食……”
“而不像是后面所谓昭宣中兴,贞观之治,亦或者什么洪武盛世,都有水分!”
“因为……这些盛世,是郡县制非常完善后,在农民身上施加了恰到好处的税收线!刚刚好够农民饿不死,也富不了!”
朱元璋刚想反驳,林啸一句话就堵死了他。
因为,这倒是真相。
他大明施加在百姓身上的税,的确比文景盛世的要多,谁让当时候的税负种类,不如大明完善。好在,林啸也只是举例,没有继续剖析他的洪武之治的弊病。
“到了汉武帝初期,经过数十年发展,人口已然大幅度增长!”
“但全国的可耕地总量能凭空翻倍吗?”
“不能!结果就是人均能分到的土地锐减一半,到了30亩!”
“30亩是什么概念?勉强糊口,年景稍差或朝廷征发稍重,立刻捉襟见肘!家无隔夜之粮!”“那么,除了人均土地因为人口增长而减少,那没有的其他三十亩土地,到哪儿了……这个时期,其实已经出现了土地兼并……董仲舒都提到这个情况!”
“而再过一百年左右到了平帝时期!30亩竞然锐减到了13亩土地..…”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时候,汉平帝时期,人口比文景时翻了几倍?有三倍没有?”
林啸直接摇头:“并没有……文帝时期汉朝人口到平帝时期人口,大概刚刚好增加了一倍多一点,到达了五六千万……”
“人口增多,但土地不会凭空增加多少。从60亩,到13亩,除了被多余人口平均出去的之外……”“那减少的47亩地去哪儿了?”
简单明了的数据变化,直接让学生们轻易得出答案。
“被兼并了?”
刘闯有些夸张的回应:“他们能兼并这么多?兼并得这么夸张?”
显然,在直观的数据对比下,哪怕抛出人口增长的人均数减少,但学生们也看到了一个触目惊心的兼并数量和规模。
“对!正确,被兼并了!”
“被刘家的王侯宗室!外戚贵族!他们靠封赏、强夺、巧取豪夺,圈占良田动辄成千上万亩!”“跟着武帝打仗封侯的新老勋贵!卫家、霍家、外戚李家等等,哪个不是田宅广袤?”
“各地的豪强地主!他们或经商致富、或与官吏勾结、或放高利贷,趁着小农破产落难,用极低的价格,甚至只凭一纸借据,就把别人赖以活命的土地,一点一点兼并到了自己名下!”
“甚至那些在地方上有势力的大商人!他们一一赚了钱不是扩大生产,而是疯狂囤积土地!”“于是……”
林啸深吸一口气,吐出结论:“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一个人均仅有13亩地、甚至无地的流民阶层,已经在西汉末年,庞大到足以吞噬这个帝国了!”
“13亩?在古代当时的耕作条件下,远远低于养活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最起码生存线,而生存线约25-30亩!”
“这样的农民,他们还算自耕农吗?”
“不,他们是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破产农奴,是随时能被大风暴吹散的流民干柴!这就是为什么,西汉后期,流民问题严重到了朝廷根本无法忽视的地步!”
“这就是土地兼并!”
“它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活不下去了!但与之相反,富人的土地却越来越多……”
“日子应该是越过越好啊!怎么就60亩的田产,越来越少了?”
此刻,林啸还在叙述,但刘邦的脸色渐渐变了,他出身底层,太明白无地可种意味着什么,也明白活生生六十亩土地,变成十三亩土地,对一个家庭意味着什么,直接的财产缩水!
刘恒也收起了笑容,看着60亩到13亩的断崖式下跌,眉头紧锁。
刘病已的心沉了下去,这数字对比太扎眼,而且暴露的问题,很直观,也很恐怖。
“当时西汉朝堂,注意到这个问题了吗?”
“注意到了!”
“而看到这一切,并深刻理解这一切最终威胁着帝国根基的人……有哀帝,还有……”
林啸话锋一转,PPT上出现了一个褒贬不一的身影。
“还有王莽!”
他放大了王莽的头像。
“王莽,在汉平帝时期作为大司马执政时,已多次上书痛陈流民问题,深知底层汹涌的民怨!”“他亲眼目睹了因兼并导致的剧烈社会撕裂!当他最终代汉称帝,建立新朝后,他开出的第一剂、也是他认为最根本的猛药是什么?”
PPT再次切换,赫然是那石破天惊的《王田诏》原文核心内容!
“王莽宣布:宣布普天之下土地,皆为王田,禁止私人自由买卖。”
“他按户均分田地,成年男子授予100亩耕地!一对夫妻可获得百亩土地,无地农民由朝堂补足土地到100亩!八口之家,直接限900亩!超额土地须分给宗族、邻里或政府统一调配!”
“从13亩,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