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董卓与士人(2 / 3)

荐下,任命了韩馥为冀州刺史、刘岱为兖州刺史,还有孔仙、张咨、孔融、应劭、张邈等名士都被董卓赋予了官位。

可以说,吕布当初劝董卓不要相信关东士人,但他事后基本上听了个耳旁风。

而事实上,不听吕布的话,董卓很快也感觉到了不对。

董卓听说袁术曾与吕布交好,便决定将袁术封为后将军。但袁术自然也不想为董卓服务,拿到后将军印绶后,便一路逃往了南阳郡。

他又想拉拢曹操,封曹操为骁骑校尉,曹操也不愿与董卓合作,孤身跑到陈留。

只不过,董卓唯一听了吕布的话,就是没把袁绍名单上除掉,尽管周瑟和伍琼屡屡建议董卓赦免袁绍,和袁绍和解,但董卓想到吕布的话,终究没有听从。

唯独袁绍,董卓并未封其为渤海太守,以至于袁绍逃跑后颇为狼狈,又把自己已经丢了印绶的“司隶校尉”官职重新捡了起来,对外宣称自己是司隶校尉,并逃到了韩馥那里。

因为没有太守之位,韩馥对他也多加限制,以至于袁绍想要举兵也更加困难。

后来,吕布想了想,也许当初董卓对自己提出建议的理解出了偏差。

吕布本来想传达的意思是一但凡与袁绍有联系的士人都不要用,但董卓在执行时打了个折,变成了:除了袁绍本人以外,别人都可以用。

在得知此消息后,吕布把李悦叫到了自己的官府中,说道:“子起,我们官田还有许多没有用完,还有很多招兵的空间。

我打算现在就开始今年的武举,你准备安排一下,在各郡县开始考核,我打算扩军三万人。”“这倒没问题,只不过这三万人,会使我军军队达到五万,原本空闲的军田在平时不使用时,即可作为官田,收益可以扩充国库,这一填充,即便有军田充饷,也会损失不少收入。”

“没关系,虽然我之前也想修生养息,多攒些积蓄,但现在不是时候。

我估计关东要打起来了,这些人不久后,一定会用得上。我们作为一个国家,经过这轮扩军后,也可以拥有五万常备军,我觉得以如今的国防要求来看,这个数字也还合理。

即便不特意积攒国库,之前靠着关中世家留下的那些财货,现在我们应该不是很急于修生养息才对?”“倒也是这个道理。我知道了,会立刻安排下去。”

李悦随后便开始筹备今年的招兵事宜。

如今吕布在拥有一百八十万人口的雍州,供养五万精兵用于征伐,倒也不能算是穷兵赎武。倒不如说,之间吕布为了减少消耗,迅速增加积蓄,有意把常备军维持在了一个较低的规模,以便在天下大乱之前尽可能的让府库更充实一些。

但看到董卓这番任用士人的操作后,吕布也已经意识到,之前那半年,就已经是自己最后休养生息的时间。真正的中原混战,很快就要到来了。

其实,此时的董卓还是比较收敛的,他与对不听话的士人严酷打击的吕布截然不同,对关东士人无论过往恩怨,都尽可能抱有了最大的诚意。

董卓一开始确实对士人进行了胁迫,威胁要杀了卢植,从而建立自己的威信。但本质上这只是吓唬一下士人,让士人认识到,他们已经不可以再像过去一样对董卓指手画脚了。但在立威之后,董卓的政策也立刻转变为了怀柔。

董卓一方面在地方任用士人官员,一方面在宫中,董卓也大量提拔士人子弟为郎官,接替被清除的那些宦官的工作。

与此同时,一向对手下士兵较为纵容的百姓,也对自己这些士兵们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虽然这些人跟董卓一起进入雒阳,但所封官职不过是校尉及以下的官员,可以说,他并没有因为自己把持朝政,就独占了所有的晋升渠道。

董卓的本性当然不是这样的,但他此时为了大计,决定收敛自己的本性。

董卓的目的,无非是扭转原本关东士人完全压抑关东武人的势头,但并非取代士人的地位,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之上,由董卓占据那个名义上最高的位置,从而保证以董卓为首的关西人正当的利益,但治国理政依然依赖世家。

虽然后人总是将董卓称为十恶不赦的魔王,但如果抛开后来历史上发生的那些事不谈,仅谈现在,董卓除了靠封吕布为王,也并没有做什么出格的事。

在吕布于雍州紧锣密鼓而悄无声息地招募新兵,购置战马,打造装备之时,董卓则自以为已经完成了他一直以来寻求的官僚体系。

七月,董卓将别的官员封得差不多了,自以为向关东豪强与世家大族让渡了足够的利益,局势已经被重新被稳定,于是他自拜相国,又给了自己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

赞拜不名,即上朝时礼赞官会在每个官员上朝时点名,不名,即礼赞官不得直呼其名,只能称其官职。入朝不趋,即上朝时普通官员无论移动到自己的位置,还是向皇帝奏事,都必须走小碎步移动,以表示对皇帝的尊敬,而有此特权即可正常迈步。

剑履上殿,即上朝时不用脱鞋,并退去随身的佩刀或佩剑。

本质上,他给吕布封王,就是为了让自己也拿到这些一般的权臣无法获得的特权,宣誓自己有着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