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升级车间(1 / 2)

技术学校在五十年代开办起来很容易,派一些有技术并且能很好理论化的技术员去,就可以担任专业方面的老师。

然后再聘请一些具备系统理论知识的高校毕业生,去当基础课的老师,基本上就能建立一所技术学校。学生毕业后,可以获取中专文凭。

中专文凭这东西,其实不是对学生的证明。而是社会对学校的认可,要是大家都觉得你这个学校教的东西没有什么用,那文凭就是一张废纸。

中专要是不包分配,那么看的就不是文凭,而是个人的真才实学。在后世,文凭只是一块敲门砖。因为包分配,所以招生这方面,就要有所限制。得规划的来,不能弄的门槛太低,招来的学生毕业后,办学的一些工厂自身消化不了,把学生甩给地方部门。

朱厂长是觉得江成的想法很好,也算是他们厂的一条出路。他出场地,把厂房先改成临时的学校教室,然后去教育局那边审批一下就行了。

汽配厂的资质肯定是不够的,但要是十几家工厂联名担保合作,基本上没有一点问题。

今年就可以招收学生,先开展几个普通专业,再弄几个特殊专业。第一学期就可以先招收个几百人,一个专业就先弄一个班。

然后学校外保留车辆修理的业务,再弄一个场地,弄几辆车进去,弄个驾驶培训。

等于学校不光是有理论课,还有各种实践课程。

朱厂长是很开心的离开了汽车厂,让江成和周厂长等他的好消息。

朱厂长走后,老周也去忙了。江成回到办公室后,也没有看见郑可,应该是去车间忙了。

江成倒是清闲了下来,在这个时代他想弄的东西很多。但不符合市场的话的,弄了也不会获得生产。西方那边目前又是对立的状态,生产出好东西也出口不了什么。要是能对西方进行出口,江成肯定会把美利坚农场主最爱的皮卡给弄出来。

然后从美利坚或者什么国家进口一些精密数控设备,生产精密零件,造更好的车,再卖到国际上去。坐在椅子上,江成想了半天,觉得目前只能慢慢熬了。

现在是该趁着有时间,升级组装车间了。

吊机,升降机,电动工具。这些在厂里都没有,汽车厂的规模无法短时间赶超第一汽车厂。但江成可以升级组装车间,让一条生产线当第一汽车厂的几条生产线。

首先就是液压升降设备了,这东西好生产,后世组装车间核心设备。

江成没去第一汽车厂,但能猜测的到,苏联的设备现在也大多是传统的机械化装置。很可能没有液压升降机,但是也不可能想这边这样简陋。

最少有天车之类的装置,安装一些手动葫芦,甚至还有可能为了方便,挖地沟也有可能。

江成装升降机,也得挖地沟,升降设备肯定是得埋在平面下面的。能升高一米多,就能方便工人很好的组装底盘,车身和动力总成了。

现在组装车间连地沟都没有挖,刚开始组装的时候都是用千斤顶顶高了,趴着组装的。现在厂里有了堆高车,直接用四辆堆高车把车子升高在组织,也算是一个虽然比较笨拙但有效的办法了。

但操作的时候太费人力了,有升级台的话,不需要那么多人配合。

如果有升降台,加天车起重机的配合,就是一个车壳直接吊起来,而不是几个工人去抬。在空中只要一个人都可以轻易的移动,然后借用电动工具,快速的安装上。

车门也是如此,车门被吊在空中,下面的人只要调整好高度和位置,一个人就可以很快的把车门安装好。

这样的情况下,现在几个人才能完成的工作,在升降机和天车起重机的配合下,可能一个人就可以完成了。

组装技术人员不够,但可以把一个人当几个人用。这组装产能可以轻易翻倍,生产的运输汽车越多,越能加快工业的建设。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昌城汽车厂是省企,这生产的汽车多,其他城市也容易获得汽车的分配。有汽车就增加各种物资的运输流动。

还有就是车多了,为了加快城市与城市的发展,就会去修路,路好了,就可以生产更多型号的汽车。哪怕只要有一条城市与城市之间的高强度水泥路面,江成就能搞出一辆重型货车。一辆车子当十辆卡车拉的货,一辆车子就能当一个工厂的运输队。

一个大企业是能带动很多行业共同发展的,江成升级组装车间就是升级产量。

升降机的原理很简单,跟堆高车的货叉升降一个原理。就是手动上下压,用电机给代替了。一个电机+一个大型一点的液压升降货叉就完成。不过这是埋在地下的,为了增加设备的寿命,最好是使用专门的液压油。

液压油也好解决,虽然国内生产不了,都要找苏联购买。但飞机制造厂那边肯定存了不少进口的液压油。

这在同一个城市,有一家重点央企单位就是好。要点东西,能随时先调配一下。

江成在图纸上简单的画了一个升降机的装置,发现没有任何的技术困难。对于别人来说困难的地方是在液压装置技术上,没有液压技术,升降机造出来,举力也不强,不实用。

这次都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