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手电钻残次品(1 / 2)

生活节奏慢,不代表日子过的慢。反而是做什么事情经常耽误一下就半天没了,日子过的反而快。江成在汽车厂,现在主要的精力放在拖拉机和车间升级上了。

拖拉机还在试制过程中,就已经被农业局知道了,并还通知了江省机械厂的人员过来。

这机械厂一开始叫机械农具修理厂,后来又合并了两家农具厂,前两年才改名江省机械厂,主要是生产农具和一些农业设备的。

拖拉机还没生产出来,农业局的人就开心的让机械厂技术人员生产一些配套设备。比如生产一些装在拖拉机上的铧式犁,开沟的,播种的。

按照农业局的人来说,就是汽车厂都能生产出卡车,难道还生产不出拖拉机。这拖拉机生产出来了,难道不给本省的农业部门使用不成。

所以让机械厂提前跟汽车厂配合,生产一些配套农具出来。

汽车厂算是有点被农业局的捧杀,要是生产不出合格的拖拉机就要被打脸。

不过拖拉机的生产对于汽车厂来说真的不难,就是牵引力,扭矩力和动力的问题。在掌握生产汽车技术的前提下,也不过就是发动机,变速器和一些结构调整的问题。

这些问题在以前可能是问题,现在是基操。就发动机厂的哪些技术员和工程师,现在已经习惯动不动就调整发动机的结构了。

一开始听到江成说这里不行那里不行,有改气缸大小的,有改齿轮结构的,还有进气排气的。说实话,一开始发动机厂的人太保守了,觉得发动机这样高端的东西,哪里能随便改变结构。要讲究安全,万一研发要严谨。改一样东西,要考虑到会不会对其他部位有影响。

但现在柴油机厂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已经培养出了疯性。

如今是有什么要求,直接改了再说,出问题了,再把出现的问题解决掉就是了。

比如要马力强点,加大油量呗,先加大了再说,然后再考虑雾化充不充分的问题。因为后面的问题已经是第二个问题了,起码解决了第一个问题。

有时候讨论了很久的问题,可能直接操作一下,发现好像也没什么难的。

不光是发动机厂的技术人员有点疯,橡胶厂那边的人也是如此。

产业链可不是单打独斗,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搞材料研发和合成,是需要不小的成本的。需要钱,汽车厂这边砸钱。反正工厂是国家的,每个工厂都有研发款项的,是按照利润的比例来算的。别看汽车厂现在到处在建设厂房车间,这都是上面拨款的。

现在卖一个月的车就有十几万的利润了,十几万在这年代是很大一笔钱了。要搞研发,上面不批资金,大家都拿一点就是了。

比如发动机的皮带,橡胶轮胎的合成。随便搞成功一样,那对于后面的生产来说,都是很大的帮助。皮带代替齿轮组,能节省钢材,还能提高性能,方便修理,降低成本。还有发动机的可用空间变大一点,重量减轻。

可能减轻的重量和节省的空间不多,但一个部位的提升就能带来这样多好处,其他部位慢慢来嘛。发动机变小变的轻便,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要是薄板生产出来,用冲压设备还能直接冲压成型发动机的外壳。

现在汽车厂主动掏一点钱出来,那边生产成本降低了,采购成本肯定也要降。但是出售价格少一分都不行。

反正江成以产量带动产业链的发展,已经开始有点效果了。后面就要等车辆变多,产生各种需求,后面有些车就可以生产了。

“江总工,这个东西你弄了半天了,电机厂那边试制出来的残次品难道有用?”

“没什么用,就是觉得好玩。两吨半的叉车调整好了没有。”

江成继续当着郑可的面按着失败的电钻产品,没有装变压器,导致某个零部件烧了。后来加装后,应该是电阻很大,导致电力很小。

按下开关后,前面外置部位不规则的转动着,这东西在以后市场不小,但得先依靠岛国的人去宣传。这个年代的人单纯,看不懂这东西的用处和未来市场很正常。

手电钻不带劲,只能光转动,不像电锤,能前后冲击。

“差不多调试好了,举力两吨半左右,车身自重设定在三点二吨。”郑可回应道。

其实叉车除了液压技术的运用,结构其实很简单。因为功能目标是短距离装卸货物,有很多功能是不需要的。

拖拉机可能还要考虑底盘载重问题,叉车是不需要考虑的。因为叉车的重力压力是在货叉上面,重心不会在车身上。

底盘真的可以很简单,内部结构和驱动也一样简单。如果不是自重有需求,其实一个手扶拖拉机的车头结构,就能满足叉车的要求了。

有液压装置,举力并不需要多少动力,这就跟千斤顶一样,一个人用千斤顶可以轻易撬起一辆车。并且江成也不打算给叉车装什么玻璃,打算跟以后生产的拖拉机一个价格,都六千块一辆。这价格其实是在捡钱,成本其实也就两千多块。而这两千多块的成本是汽车厂这边计算出来的,都包含了采购零件成本。

意思就是两千多块的成本里面,已经包含了其他厂生产的产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