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朱雄英:朱英!我们谁做皇长孙(2 / 5)

地睁大,瞬间明白了他的用意:“你是想把灾民都吸引到县城来?”

“是!”朱英重重点头,“你看,现在排队的大多是县城周边的人。等消息传开,各村的灾民定会想方设法往这儿赶。如此一来,村里剩下的那些零散存粮,就能集中起来救那些走不动路的老人、病人和孩子,至少能让他们多撑几天。”

“可几万灾民涌进县城!”杨士奇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担忧,“咱们这两千石粮看着多,真要供这么多人吃喝,撑死了也就三天。到时候粮尽了,这么多人挤在城里,饿极了怕是要出乱子,抢粮、踩踏,哪一样都能出人命!”

朱英却笑了,那笑容里带着几分冷冽:“所以,我待会儿得去宴请勋贵。”

杨士奇一愣,随即反应过来。

他当然知道,江宁离京城不远,不少跟着陛下打天下的勋贵都在这一带置了田庄,名下的庄子连片,粮仓里的存粮怕是能抵半个应天府的储备。

可这些人向来视百姓如草芥,前年上元县闹蝗灾,官府去求他们借粮,换来的不过是几句“仓廪空虚”的推托,最后只扔出几石陈米做做样子。

“他们不会捐粮的。”杨士奇摇头,“这些人眼里只有自家的田产庄子,哪会管灾民死活?顶多让管家送几匹布、几两银子,做做体恤百姓的样子。咱们总不强逼吧?”

朱英脸上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我怎么会强逼呢?杨大哥放心,到时候你就看着,他们会主动把粮送上门的。”

他说这话时,似乎胸有成竹。

杨士奇望着他,忽然觉得眼前的朱英有些不一样了。

以前的朱英,眼里有火,有韧劲,却带着几分书生气;可现在,他的目光里多了些深不见底的东西,像藏着一把锋利的刀。

江宁城,太白楼。

此刻楼里暖意融融,炭炉烧得正旺。

二楼的宴会厅里早已坐满了人,皆是衣着华贵的男女,鬓边珠翠闪烁,腰间玉带生辉,正是在江宁置有田庄的勋贵家眷。

“你们也接到那朱县丞的帖子了?”

“可不是嘛。说是请咱们来尝尝新酿的梅子酒,谁不知道这是借口?不过他既发了帖子,倒是不能不来。”

“那些乡野百姓只当他是个新来的穷酸县丞,咱们岂能不知底细?”

“还是刘谦那傻子蠢,那刘县令还真以为能拿捏住这位县丞。”

众人一阵低笑,笑声里满是对刘谦的鄙夷。

“说正经的。这朱英突然请咱们吃饭,必是为了赈灾的事,他手里那点粮撑不了几天,定是想让咱们捐粮。”

“捐粮?咱们各家的庄子也遭了雪灾,依我看,意思意思就行,每户出个十石八石,堵堵他的嘴也就是了。难不成他还能强抢?”

“咱们勋贵之家,哪能真被他拿捏住?待会儿他开口,咱们就哭穷,说庄子里损失惨重,最多凑个二十石,他总不能逼咱们倾家荡产吧?”

“就这么办。”

众人纷纷点头,算是达成了默契。

就在这时,楼梯上传来脚步声,朱英和杨士奇进来了。

“诸位久等了。”朱英拱手笑道,“今日冒昧请大家来,实在是事出有因,还望海涵。”

众人连忙起身还礼,脸上堆起客套的笑容。

分宾主落座后,朱英没绕弯子,端起酒杯站起身:“在座的都是大明勋贵,你们家的侯爷,国公皆是跟着陛下出生入死的栋梁之材,当年血洒疆场,为的就是让百姓能安居乐业。”

“可如今江宁遭此百年难遇的雪灾,百姓流离失所,甚至冻死。祠堂里挤满了灾民,孩子们饿得直哭,老人咳得直不起腰。我知道各家庄子也受了损失,但眼下正是百姓最需要援手的时候,还望诸位伸出援手,帮江宁百姓渡过这难关。”

话音刚落,吉安侯夫人立刻起身,脸上露出悲悯之色:“朱县丞说的是!我等虽不才,却也知晓唇亡齿寒的道理。百姓遭难,我等岂能坐视不理?我家愿意捐粮二十石!”

“我家也捐二十石!”岩安侯老夫人跟着响应,“虽然庄子里损失惨重,但救民如救火,这点粮还是能凑出来的。”

其他人也纷纷表态,有的说捐十五石,有的说捐三十石,个个都摆出一副深明大义的模样

朱英等他们说完,脸上露出感动的神色,朝着众人深深一揖:“诸位的仁心,朱英代江宁百姓谢过了!有你们这句话,我就放心了。”

他拍了拍手,门外立刻走进来十几个镇南卫士兵,每个人手里都捧着一块红绸包裹的匾额。将匾额放在桌上,掀开红绸,只见上面用金粉写着四个大字:大善之家。

“诸位。”朱英指着这些匾额,笑容真挚,“这些匾额,是我连夜让人赶制的,略表心意。等灾情过后,我会写一封奏折呈给陛下,详细述说诸位今日的善举,为大家请功。”

众人眼睛瞬间亮了。

谁不想在陛下面前留个好名声?这“大善之家”的匾额,要是能被陛下知道,那可是天大的荣耀!“朱县丞太客气了!”吉安侯夫人喜上眉梢。

“这是诸位应得的。”朱英笑道,“把匾额拿回去,挂在家门口,既是荣耀,也能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