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朱雄英:朱英!我们谁做皇长孙(4 / 5)

令啊。”李主簿急得直搓手。

刘谦嗤笑一声,放下茶杯站起身:“李主簿,你怕是还不知道吧?京里已经来信了,过了年我就要调任应天府通判,这江宁县令的位置,很快就是你的了。”

李主簿张了张嘴,没再说话。

他知道刘谦在京里有关系,却没想到动作这么快。

“杨士奇运来的那两千石粮,今天怕是就要见底了。”刘谦眼里满是幸灾乐祸,“我倒要看看,朱英那小子还能玩出什么花样。”

“万一灾民真闹起来,烧了衙署怎么办?”李主簿的声音更低了。

刘谦摊开手,笑得越发得意:“所以啊,老子今天就搬到城外的庄子去住。这烂摊子,让朱英自己折腾去吧。”

祠堂前。

朱英和杨士奇并肩站在台阶上,望着远处仍在缓慢挪动的长队。

“按昨天的消耗算,运来的那两千石粮,今天该见底了吧?”杨士奇问。

朱英转头看他,嘴角噙着一抹了然的笑:“是啊,差不多了。所以,也该让那些挂着“大善之家’匾额的勋贵们出出力了。”

杨士奇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朗声笑道:“明天就吩咐下去,让灾民们去门口挂着匾额的人家领吃的?我这就安排镇南卫跟着,既要护住灾民,别让勋贵家的恶奴欺负人,也得看住灾民,不许他们趁机闹事。咱们就是去「领’吃的,可不是去抢。”

“哈哈哈,正合我意。”朱英被他逗笑,“就让灾民们天天去。反正“大善之家’的名声在外,总不能当着街坊四邻的面,打自己的脸吧?”

杨士奇看着他从怀里抽出一个蓝布封皮的本子,封面上用朱砂画着个歪歪扭扭的判官像,看着倒有几分阴森。

朱英翻开本子,里面密密麻麻写着各家勋贵的名字,后面还标着数字:吉安侯府,三千石;岩安侯府,两千五百石;南雄侯府,两千石………

“这是什么?”杨士奇凑近了些。

“阴司账簿。”朱英晃了晃本子,“我已经算好了他们各家该捐的数量。告诉灾民们,这些勋贵捐粮,是在给自家积攒功德,能消灾避祸。要是敢不捐,或是捐得不够数?”

“前些天李大地主家闹鬼的事,可还没过去呢。保不齐夜里就有“饿鬼’上门,问问他们“大善之家’的匾额,是不是用百姓的血汗换来的。”

杨士奇伸手按了按额角,哭笑不得:“朱老弟这招真是毒辣啊!一边用鬼神之说吓唬,一边用匾额把人架在火上烤,数万灾民天天上门“领’粮,他们就算家底再厚,也扛不住这么折腾啊。”

“话可不能这么说。”朱英合上书,摊开手一脸无辜,“我可没吓唬他们,从头到尾都是他们主动行善举。你看那匾额,是他们欢天喜地领回去的;捐粮的话,也是他们当场答应的。”

“是是是!”杨士奇道,“我这就去安排。”

京城,早朝。

百官按品级分列两侧,监国太子朱标端坐于龙椅侧的宝座之上,面容温和却自带威仪。

朝参的例行事宜刚毕,齐德便出列躬身:“殿下,臣有本启奏!江宁县令刘谦、县丞朱英玩忽职守,致使灾情蔓延,臣请殿下严惩!”

黄子澄立刻出列附和:“齐大人所言极是!那朱英尤为胆大妄为,竞敢煽动数万灾民涌入江宁县城,如今城内人满为患,疫病隐患丛生,稍有不慎便会酿成大乱!此等不顾百姓死活之举,实乃草菅人命!”两人一唱一和,言辞间将江宁局势形容得危如累卵,矛头对准朱英。

殿内一时寂静,不少官员面露难色。

谁都清楚江宁灾情严重,可吕本一系的官员早已打过招呼,此时没人敢轻易发声。

“哼!”一声冷笑打破沉默,礼科给事中铁铉越众而出,“齐大人、黄大人此言差矣。如今江宁大雪封路,城外灾民冻饿交加,朱县丞让他们进城避寒求食,难道有错?莫非二位大人觉得,该让他们在雪地里冻死饿死才合规矩?”

铁铉身材高大,目光直视二人,气势凌厉。

齐德被问得一窒,随即露出讥讽之色:“铁给事中莫不是忘了?允坟殿下在上元县治理灾情,灾民从未进城聚集,不也安稳无事?可见事在人为。”

“齐大人这话,下官便听不懂了。”户部主事夏原吉便缓步出列。

他似乎早有准备,带着一本账册:“据户部登记,朝廷拨向上元县的赈灾粮,两日前便已送达,比原定日期还早了三日。江宁与上元距离京城差不多,路况相似,为何赈灾粮至今未到?齐大人久在中枢,可知这其中症结何在?”

齐德脸色一变,梗着脖子道:“天灾人祸,风雪阻路也是常事,这我哪知道?”

“殿下!”夏原吉转向朱标,深深一揖,“臣请殿下严查!赈灾粮乃灾民救命之粮,迟迟不到,究竟是运粮官玩忽职守,还是有人在暗中作梗,故意不让粮食到江宁?此事关乎数万百姓性命,绝不能姑息!”吏部尚书吕本在一旁轻咳两声:“夏主事稍安勿躁。前几日不是报过,运粮队中途遇雪灾受阻了吗?这几日风雪甚大,延误些时日也属正常。”

铁铉立刻接口,语气冰冷如霜:“吕大人身为吏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