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查案(1 / 3)

童贯办事的效率,确实很高。

到了第二天,陈绍就接到旨意,朝廷成立了‘制狱’,专门查办此案。

所谓的制狱,其实就是专案特使,皇帝可临时派遣亲信(一般是内侍省宦官或翰林学士)成立“制狱”,直接查办特定案件。

比如宋神宗时候,就成立过制狱,来查办“乌台诗案”。

而这次制狱的负责人,也就是制使很特殊,竟然是李彦...

作为鼎鼎大名的北宋六贼之一,陈绍自然听过他的名字。

而且知道这是梁师成的人。

陈绍马上意识到,这件事没那么简单,此事是童贯挑头,然后告知皇帝成立制狱。

最后主审落到了梁师成的亲信头上。

结合前几天,杨可世说的蔡京相位难保的事,陈绍心中已经有数。

梁师成和童贯联手了。

好像还有王黼。

这种级别的结盟,要对付的人,只能是蔡京。

除了他,没有人有这个资格,值得这几位联手。

蔡京不肯支持伐辽,挡了大家的路,最重要的是和皇帝也出现了分歧。

陈绍马上就意识到,风口来了,机会来了!

他也不急着去,安排好捧日军的事宜,嘱咐副指挥使高宁全权负责,然后迈步前去内侍省。

内侍省和捧日军一样,都是在禁宫内办公的。

报上姓名之后,陈绍被引着来到内堂。

大宋的内侍省宦官,是最不像宦官的,他们的做派和外廷官员差不多。

而且内外廷,没有那么大的矛盾。

内堂中,两个宦官相对而坐,一群小太监分别在二人身后立定。

主位空空,看来梁师成不在,他几乎整日都陪在皇帝身边。

“这位就是童宣帅的干将?”

陈绍上前拱手抱拳,“末将捧日军陈绍,拜见李总管。”

“不敢当,不敢当。”李彦笑的很和善,“来啊,给陈指挥看座上茶。”

他们这是给童贯面子,都是在内侍省出来的,童贯和他们的关系不错。

而且近年来,童贯的权势日渐增强,又不在汴京和大家抢好处,所以大家都乐得卖他面子。

“这次的案子,惊动了咱们官家,那贼子真真是该死,陈绍你手刃了凶手,肯定是有些线索的吧?”李彦低垂眼帘,恨恨地说道。

陈绍点头道:“有,那两个贼子的尸首,我已经派人看管好。”

尸体在水里泡了一夜,就被捞了上来,幸亏董大虎绑的石头沉,没有被水冲走。

“他们所穿的衣裳,用的布料,还请公公派人去查。”

李彦眼色一亮,心中暗道这小子可以,知道把功劳给自己留一点。

他端起端起青花盖碗,轻轻啜了一口茶,“咱家一个残缺之人,只知道侍奉官家,哪里能办案侦查,此事还得陈指挥多多费心。”

“总管说这话,陈绍不敢苟同!所谓‘善张网者引其纲’,李总管为了圣上操劳,还要运筹帷幄指挥我等破案,这案子不破也就算了,一旦破了,谁敢否认李总管的头功,我陈绍第一个不答应。”

李彦笑呵呵地点了点头,拨给他一些人马,让陈绍自己去查案。

他还真没空亲自去跑腿。

作为梁师成的狗腿子,其实李彦手里的事很多。

他们这些人,也不用顾忌什么李师师。

其实这陈绍是童贯的人,要是他真的有能力破案,李彦也没打算跟他抢功。

但是他这么上道的话,自己说不得也要给他些好处。

----

出了内侍省之后,陈绍马上带着内侍省的番子们去查案。

他还特意关照手下人留分寸,其实纯属多虑了。

如今的宦官不像是汉唐那样,可以直接左右皇帝的生死;甚至不如大明,大明的宦官是皇帝的爪牙鹰犬,他们是天生就要和外廷对着干,因为利益冲突。

大宋的士大夫才是爹。

宦官们也就是在当今皇帝上位之后,才有了点地位。

陈绍通过两个家丁打扮的打手,开始按部就班查案,没几天就有了进展。

他们身上的衣服,虽然是家丁服,但是用料却被查出来是火麻,来自淮南一带,这些火麻纤维粗壮,适合制作耐磨的麻布,一般是南北作坊用来生产甲胄用的。

一般豪门的私兵护院,喜欢用它来做衣服。

查到这里,陈绍有些发怵,他没有继续调查,而是选择上报给童贯。

上报之后,陈绍就不着急了,他这些日子有‘制狱’的差事在身,也不用去捧日军点卯,乐得清闲。

董大虎如今也有一身软甲在里面,跟在陈绍身边,前段时间陈绍帮他买了一个武职出身。

没错,就是买了一个官职,虽然是不入流的从九品小校。

花的不多,因为是童贯的人,走的是内部价。卖官的不是童贯,而是王黼。

王黼卖官,不是什么秘密,汴梁的小儿都会唱:“三百贯,曰通判;五百索,直秘阁。”

这儿歌传唱度极广,王黼也不在意,甚至都懒得追查,只当是帮他带货了。